[摘要] 老朱是第一批进驻锦荣轻纺城的商户。接近市区、交通便利、物业安保消防配套设施完善、老板管理理念先进等利好,成为老朱落户的关键因素。
老朱是批进驻锦荣轻纺城的商户。接近市区、交通便利、物业安保消防配套设施完善、老板管理理念先进等利好,成为老朱落户的关键因素。
经历近4年的培育后,老朱认为市场渐趋成熟,但同时他又心存“商户过多、客流被分流、市场不稳定”的担忧。
外迁
老朱的家纺店搬迁路
2010年,老朱在锦荣轻纺城开了家店,主营窗帘、布艺等家纺用品。彼时,纺织大世界还未进入外迁名单,郑州市规划的177家批发市场外迁政策尚未落地。
但当时所在地就传出因城中村改造纺织大世界要被拆迁的消息,老朱做出了一个先见之举:继续在纺织大世界开店的同时,在当时开始招商的锦荣轻纺城,又寻了间店铺。
锦荣轻纺城位于大学路与南三环交叉口东南角,算是纺织类综合市场,经营的产品有成品的窗帘、床品,还有半成品的面辅料、里料等。
直到2013年,纺织大世界正式拆迁之时,老朱就把所有生意转移到了锦荣轻纺城。“去年,纺织大世界大部分商户都搬过来了。”
而选择落户锦荣轻纺城,包括老朱在内的不少商户直言,是当时的选择,“华南城、元通、锦艺等都没开业。”
被动选择出走,老朱很无奈,“有两家纺织大世界的老商户还没走,生意好得很,一天零售额四五万元。”
不过,如今,距离和锦荣轻纺城签订的5年合同之约只剩一年,老朱认为,现在的锦荣轻纺城已经相对成熟。
锦荣轻纺城与其他纺织品市场相比:最接近市区、交通便利、物业管理好、管理者理念好,这些成为“老朱们”待下去的理由。
见闻
从纺织大世界搬到锦荣轻纺城
目前,南三环与大学路交叉口东南角,自北向南,锦荣轻纺城被划分为家纺区、面料区、辅料区,东西向以行云路为分割线,一路之隔的东面分布着里料区和物流区。其中最后者的有效仓储面积为5万平方米,进驻有达发、安利、创新、中铁等30余家专业物流公司。
南北向以寒山路为分界线,以南的独栋楼体正在进行连廊改造。
老朱的店,位于最靠北的家纺区,出了店铺再向北走七八十米就是南三环高架桥。
和老朱一样,周围的邻居都在这样一排排的独层门店内安置经营,每排商铺间隔约5米。6月19日下午,一场大雨过后,路面没有积水,但老朱商铺断电,物业来人说马上修好通电。
往里走,是去年冬季新搬进来的原纺织大世界商户。一名女店员在门口闲聊,有人找老板,她手一指,“现在没生意,都在那儿打牌呢。”
10米开外,另一家店铺门前,几个中年男人围成一桌,吵吵嚷嚷地打着纸牌,围观的看客三三两两。另一家店内,一名店员正坐在地上加工窗帘,她的家人和孩子还都在原纺织大世界附近上学或上班,每天两地来回奔波,中午吃早上从家里捎来的饭。
里间的女老板发出一句“生意不好做”的感慨,随即踩动脚下的踏板,缝纫机发出一阵轰隆轰隆的声音。
战略
中原家纺采购节和“上山下乡”
“市场搞得不错,招商有自己的想法。分季节,一年两次下地市拉客户,用大巴车给你拉来,采购完了再送回去。”老朱说,三天的采购节确实对商户有益,起码自家店铺销售额也会有增长。
老朱提到的采购节,便是已成功举办三届的锦荣中原家纺采购节。在去年3月份的首届中原家纺采购节上,锦荣共派出百余辆大巴车分赴全省100多个县市及周边省市地区,接送家纺经销商5000余人。
中原家纺采购节的落实来源于锦荣的“上山下乡”战略。“打通上游市场,帮助商户打开眼界,同时连接同类市场、二级三级市场,服务于最终客户。”锦荣轻纺城总经理童前钧介绍说,“和其他轻纺市场建立联盟,互派办事处。同时,又密切和西安、太原等中西部市场互动交流。”
该战略在市场有了回应。“光经营窗帘品类的商户就有500多家,排名第三,中西部。”童前钧以窗帘品类举例,用以说明锦荣轻纺城在国内家纺市场的成熟度和地位。
而来自郑州锦荣轻纺城宣传手册的资料,或许更能为这个战略作的总结:项目建于2010年8月,截至今年初,入驻商户3000余家,日客流量超过2万人次,日交易额约3000万元。
利好
栽下梧桐树,引得凤凰来
“过去在纺织大世界一间19平方米的店,一年房租9万多元,来这边,40平方米的标间,一年租金才2万多元。店铺面积大了,租金反而下降了。”3月份刚从纺织大世界搬来的商户靳先生和张先生说。
郑州锦荣轻纺城企划经理王丹提到,在同类竞争市场中,锦荣拼的不是零房租、零风险等政策优势。她将“市场这么繁荣,甚至房源不够”的现象,归功于眼光远、定位早、推广好、市场成熟早,以及便利的交通区位优势。“位于三环,更靠近市区,B3快速公交马上要开通。”
“锦荣轻纺城是成熟的专业市场,商户搬来可直接进入营业阶段,商户也喜欢抱团发展。”童前钧说,栽下梧桐树,引得凤凰来,很多商户是慕名而来。
“公司和学校也有合作,为商户的子女提供就近入学。”童前钧介绍。
升级
市场升级,电商发力
传统的行业集聚市场,因物业、卫生、安保、物流、消防等配套设施跟不上,以及市场老化等问题,存在“招商方卖完房,入驻商户赔不赔钱撒手不管”的痼疾。
锦荣轻纺城想改变的是,从单纯的租赁式市场过渡蜕变为保姆式服务市场,实现市场2.0版本的升级。
“重在服务,现在市场竞争也是服务等软实力的竞争,只有做平台,商户强大了,市场才会强大。”童前钧说,“商户搬迁,并不是单纯空间位置的移动,搬完后,要得到更大提升空间。”
中国家用纺织品行业协会提供的数据显示,网络渠道家纺产品2013年1~10月的销售额达530亿元。
为应对电子商务对家纺市场的渗透和挑战,锦荣轻纺城利用河南网商园的优势平台,积极开拓家纺电商化,定期开讲座,引导商户往电商方向发展,促进传统行业转型。
担忧
“商户多了
客流被分散了”
关于童前钧提到的市场成熟度和交通区位优势,老朱他们都认同。
但他也有自己的隐忧,“纺织大世界的商户少,客流多。现在市场大了,商户多了,客流被分散了,没之前在棉纺大世界的生意好。”老朱的媳妇说。
老朱认为,和原先纺织大世界200多家窗帘布艺商户数量相比,锦荣“光窗帘区就有600多家”。
去年冬季从纺织大世界搬进来的袁女士,也认同新市场商户多、客流被分散的现实。同时她认为新市场知名度还没完全起来,需要时间培育,“市里零买的客户还不知道来锦荣,像之前的纺织大世界,不也是几年才起来的吗?”
同时,老朱所在的窗帘区,是高棚笼罩下的一排排临南三环的平房,各家门口散乱地堆放着布匹物料。非楼宇式的建筑业态,再加上不是政府指定的承接地,这让老朱心里不踏实,他担心锦荣只是过渡市场。
紧挨的又一朱姓商户,则不认同老朱的看法,“锦荣有楼宇式商场,但我们做的是批发生意,货量比较大,楼层太高不行,一层最便利。”
来自市场方的说法是,目前,市场仍在进行楼体改造项目和招商,“前期市场楼体利用率较低,二层、三层都当做仓库、写字楼了,将来调整后,容纳的商户增加一倍不成问题。”
免责声明:凡注明“来源:房天下”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,版权均属房天下所有,转载请注明出处;文章内容仅供参考,不构成投资建议;文中所涉面积,如无特殊说明,均为建筑面积;文中出现的图片仅供参考,以售楼处实际情况为准。